關于梅毒螺旋體的發現
19世紀后30年是細菌學發展的黃金年代,絕大多數致病菌都被發現。20世紀,隨著顯微鏡及其相關技術的改進,對梅毒螺旋體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。1905年,德國微生物學家肖丁(schaudinn FR. 1871 - 1906)和霍夫曼( Hoffmann E.),在梅毒性下瘡的分泌物中發現了梅毒螺旋體。
http://www.cnrico.com
奧林巴斯顯微鏡
對梅毒螺旋體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另一位科學家是日本人野口英世。野口英世于1876年11月24日生于日本福島縣翁島村磐梯山麓的一個貧苦家庭,1928年5月21日卒于黃金海岸(今加納)阿克拉。野口英世是的細菌學家,幼名野口清作。童年時,因不慎跌人火爐,使野口清作左手燒傷致殘,為此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與欺負,但幼小的野口清作卻從不服輸,勤奮好學。因成績,成為當時學校為數不多的帶課老師。雖然家境貧寒,但在恩師小林榮的幫助下,有幸人高小繼續上學。后來,在全校師生的資助下,野口清作接受了手術治療,為此其深受感動,尤其是為給自己手術而解除痛苦的渡部鼎醫生的醫術所折服,從此立志學醫。1893年,在友人的資助下,野口清作進人東京私立高山齒科醫學院打雜工,并在此學習醫學。1896年,年僅20歲的野口清作畢業并取得醫師證書。1898年改名野口英世,并在高山齒科醫學院擔任講師。同年,開始在北里柴三郎的北里傳染病研究所工作,由于研究所內的員工都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高才生,而他因為學歷低受到同事的冷遇。在此期間,因協助來日的弗萊克斯納博士的工作,有幸接受了去美國的邀請。1900年,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深造,在弗萊克斯納指導下研究蛇毒。在此期間,他整理發表了一份關于蛇毒的研究報告而驚動了美國醫學界。1904年,野口英世到洛克菲勒研究所開始從事螺旋體研究,1911年8月發表了“梅毒螺旋體純粹培養成功”一文而轟動了世界醫學界,此為有效防治梅毒奠定了基礎。以后他在血清學研究、小兒麻痹癥、狂犬病和防治梅毒等方面取得一大批輝煌的研究成果而世界,著有《蛇毒》、《梅毒的實驗診斷》等。